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淺談醫生的良知—醫德

筆者:第六處處長吳少白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台灣醫界泰斗魏火曜教授在歷經多年行醫生涯後,曾有感而發說:「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良醫而非名醫。」邱小妹妹人球事件發生之後,繼之又有醫生公布病人病歷事件,使得醫生的醫德問題,成為討論的話題,此時回顧魏教授的感觸,格外值得我們再三省思。名醫與良醫究應如何分際?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:「所有的良醫都一定具備良好的醫德,而名醫則未必全然具備這樣的條件。」換句話說,名醫或具「仁術」,而良醫則於「仁術」之外更具「仁心」。 當醫生面對一位惶然無助、焦急前來求醫的病人時,他可以掛著職業化的面具,不帶一絲情感的問診開藥,然後收費趕人,但也可以多花一點時間溫和的解釋病情,並寬言軟語撫慰病患。不一樣的問診態度,當然帶給病人不一樣的感受。而病人對醫生的心理依賴往往遠超過他生理上的病情所需。有些醫生治不好病患的痼疾,但病患對他毫無怨言,且相交成友。也有醫生治好了病人,卻得不到感激之情,其中道理值得深思。 許多人感嘆今天的醫界似乎欠缺了一些人文的氣質,早期台灣如蔣渭水、賴和這樣令人打心眼?肅然起敬的醫生,如今已不多見了。社會上隱然存在著一種偏見,認為醫生是既得利益者,享受尊崇的地位與高所得,卻不將多餘心力用於專業的研究,只會跳上媒體鬧新聞,這真是令人相當悲哀的想法,對大多數的醫生而言,也是極其不公平的,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,醫生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。追本溯源,今日醫界「醫德」衰退、「仁心」式微正是造成我們的杏林不再春暖,而醫院則被譏為冰冷「白色巨塔」的主要原因。 平心而論,醫生在學校?多少也接受了一些觀點,諸如必須懷抱「悲天憫人」、「痌瘝在抱」的善念,但遺憾的是有些人不能堅持自我,一朝走入社會,價值觀被扭曲,理想也束諸高閣。功利主義一抬頭,良醫潛質即化為烏有。因此才有人球事件以及公布病歷事件,這與其說是醫界悲哀,不如說是社會不幸。 二千多年前,孔老夫子說:「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。」二千多年後,一位「悲天憫人」的西方醫生史懷哲不計名利的進入了非洲大陸,將他的愛心散布在那被人遺忘的世界,同時也以醫生的身分為孔老夫子的話做了最好的見證。史懷哲醫生的故事早已被傳誦多時,但我們仍然期待他的事蹟能喚醒人們一些記憶,帶給今日臺灣醫界一些啟示,切莫忘了,「視病猶親」的醫德,永遠是身為醫者的良知與靈魂。(點閱次數:1027)